TPM主要架构的简介
在很多保守的制造业里面,一些事务部门(包括行政人事部、采购部、计划部、商务/策划部等等)掌握了公司的一些资源和权力,误以为他们的职能是管理生产一线的,高高在上的样子。他们往往不但不为生产的顺畅而努力,反而为自身的利益为难生产一线,大大的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作,形成了生产效率化障碍。其实这些事务部门本身不会为公司直接产生价值,他们的价值是在于为生产提供服务,保证生产的正常运作。举个例子:商务部(销售人员)直接面对客户面对市场,他们应该非常清楚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不足之处,也常常会接到客户或者外界对产品改善的一些建议。作为销售一线,应该把这些宝贵的信息以第一时间反馈给生产部门,并共同想办法去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适应性和竞争性,而不是把抱怨的苗头全推向生产、把责任的重担全压在生产,自己就置身于事外。在TPM中,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高度凝聚力的团队,既然是团队就没有你我之分。
然而TPM提倡的正是以生产为核心,管理运营部门从“管理”的角色向“服务”的角色转变,全面实现跨部门合作的,进一步提升企业架构运作的合理性、有效性以及反应速度。充分的发挥设备固有能力,发挥人的最大潜能,简化优化企业运作流程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,使工厂管理最佳化,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回报,这些都是TPM要做的。然而TPM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模式,它是由数个不同类型的活动支柱构建起来的(虽然说不同类型,但它们相互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),其中包括:人员、设备、物料、环境、成本等等。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TPM架构里面的一些主要支柱,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。
TPM主要由重点改进、自主维护、计划维护、品质维护、未来设备开发、人才培育、环境与安全、物流(供应链)管理、事务优化、成本监控这10大支柱组成。当然,TPM的各大支柱的数量不一定要是10个,支柱的名称在不同企业也有所差异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性来适当的调整TPM的支柱数,也可以随着TPM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活动(支柱)。前提是一切都是为了实现4个零,即0故障、0缺陷、0事故、0浪费。
重点改进:建立生产系统效率化的个别改善。自主维护:建立一线操作人员对生产设备的自我保养体制。
计划维护:建立维修部门对生产设备的计划性维护体制。
品质维护:建立以品质部门为主导,生产员工为协调的品质维护体制。
未来设备开发:建立产品升级、设备开发的体制。
人才培育:建立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体制。
环境与安全:建立安全、卫生、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制。
物流管理:建立仓库、供应链、交货期的管理体制。
事务优化:建立管理、事务部门的效率化体制。
成本监控:建立与工厂成本相关的预算、监视、控制的体制。
按我个人理解,我做了一个TPM各支柱的关系图,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,TPM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以提高生产顺畅率和效率为核心而展开的。自主维护、重点改善、品质维护、计划维护、环境与安全这一块是TPM的核心活动,然而自主维护就是这个核心的核心,TPM的发展也是从自主维护开始展开的。
文章来源:新浪博客(李锦荣)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你尽快联系我